水果风波:信任的代价
内容由AI生成…
李明站在城市写字楼的落地窗前,望着窗外川流不息的车流。手机屏幕亮起,是母亲发来的照片:老家的土坯房在暴雨中塌了一角,父亲佝偻着腰在修补。他盯着照片看了很久,手指在辞职信上轻轻敲打。
“你疯了吗?“部门总监把辞职信拍在桌上,“下个月就要升主管了,年薪翻倍!”
李明把工牌放在桌上:“我家那边连快递都送不到,我想回去做点事。”
拖着行李箱走在村口的泥路上时,李明被晒得黝黑的乡亲们围住了。“大学生回来啦!““在城里当大官了吧?“粗糙的手掌拍得他肩膀生疼。老支书张着缺牙的嘴笑:“明娃子,你爹说你回来当农民?”
那天晚上,李明蹲在漏雨的灶房里,看父亲用豁口的碗盛稀粥。“村里年轻人都走光了,“父亲咳嗽着说,“剩下的都是我们这些等死的。”
第二天清晨,李明扛着锄头去了后山。晨雾中,他看见荒废的梯田里杂草丛生,但湿润的泥土在阳光下泛着油光。他蹲下身抓了把土,突然想起大学农学院的教授说过:“这种红壤最适合种猕猴桃。”
“我要办合作社!“李明在村民大会上声音发颤。祠堂里飘着陈年的霉味,老人们抽着旱烟,女人们纳着鞋底。“种猕猴桃,三年挂果,亩产五千斤,城里超市卖二十块一斤。”
“吹牛!“二叔公的烟杆敲得板凳咚咚响,“前年种药材,全烂在地里!”
李明掏出手机,投影仪在斑驳的墙上打出光柱。他展示着种植基地的照片、冷链运输车的视频、超市供货合同的扫描件。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流到下巴,投影的光斑在他脸上跳动。
“我出技术,大家出地,赚了钱按股分红。“他声音越来越响,“亏了算我的!”
祠堂突然安静了。老支书慢慢站起来,缺牙的嘴漏着风:“明娃子,我家三亩坡地跟你干。“瘸腿的王婶搓着衣角:“我…我能帮忙除草。“渐渐地,粗糙的手掌一个个举了起来。
签协议那天,李明在晒谷场摆了十桌。他特意从县城买了鲜红的印泥,看着乡亲们用长满老茧的拇指蘸印泥,在合同上按下一个个歪扭的手印。三爷爷用袖子擦着眼角:“明娃子,咱们村几十年没这么热闹了。”
第一车树苗运到那天,全村人都来了。李明教大家挖坑的深度、施肥的比例,七十岁的五保户李阿婆学得最认真。傍晚收工时,他发现阿婆还蹲在地里,正用枯枝般的手把歪斜的树苗扶正。
晚上记账时,父亲突然推门进来,放下一叠发霉的存折。“二十万,给你垫底。“老人转身时嘟囔着,“别让你妈知道。”
月光透过塑料布补的窗户,李明在账本第一页郑重写下:“猕猴桃种植合作社启动资金:村民土地折价入股35亩,现金集资8.7万元。“最后又添上一行小字:“李阿婆,2分旱地,自愿入股。” ——第二章 希望的种子
村委会门前的空地上摆着几张褪了漆的木桌,李明把连夜赶制的合同样本整齐地码放在桌上。清晨的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,在他白衬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“各位叔伯婶子,这是我拟的合作协议。“李明清了清嗓子,声音在晨风中格外清晰,“我们村有三百亩荒地,种上猕猴桃和蓝莓,三年后每亩收益至少两万元。”
人群里传来窃窃私语。老支书王德发蹲在最前排,烟袋锅子在水泥地上磕了磕:“明娃子,你在城里干得好好的,为啥要回来受这份苦?”
李明笑了笑,眼角挤出几道细纹:“王叔,我在城里挣再多钱,也忘不了小时候您给我家送的那袋米。“他环视着乡亲们黝黑的脸庞,“这次回来,就想带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。”
“那要是赔了咋办?“人群后头传来一声质问。李明循声望去,是村里有名的"铁算盘"赵有财。
“赵叔问得好。“李明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文件,“这是县农科所的保底收购协议。另外,头三年的种子、肥料钱,我先垫着。”
这话像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水面。王德发猛地站起来:“使不得!哪能让你一个人担风险!”
“就是就是!“几个村民附和着。李婶挤到前面,粗糙的手抓住李明的手腕:“明娃子,婶子信你。我家那五亩荒地,全交给你了!”
正午的阳光越来越烈,签字的村民排成了长队。李明额头上的汗珠滚落,在合同上洇出深色的圆点。他注意到七十多岁的张奶奶颤巍巍地按手印,连忙蹲下身:“奶奶,您家的情况特殊,不用签这个。”
“傻孩子,“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坚定地按下红印,“我孙子在城里打工,一年到头见不着人。你能回来带着大伙儿干,奶奶支持你。”
傍晚时分,李明数了数签好的合同——整整六十八户。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,突然发现桌上多了个搪瓷缸子。抬头看见王德发的儿媳翠花站在旁边,手里还拎着个竹篮。
“明哥,趁热吃。“翠花揭开篮盖,酸菜鱼的香气立刻飘了出来,“大伙儿商量好了,以后轮流给你送饭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,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。每天天不亮,村民们就自发到荒地集合。王德发带着青壮年清理碎石,妇女们跟着李明学习育苗技巧,连孩子们放学后都来帮忙浇水。
一个雨后的清晨,李明发现地头整整齐齐码着几十双雨靴——原来是村民们怕他城里带来的皮鞋弄脏,悄悄准备的。他眼眶发热,蹲下身系紧鞋带时,听见身后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。
“明叔说我们的果子以后要卖到国外去!” “我爹说了,等赚了钱先给明哥说门亲事!”
转眼到了移栽的日子。李明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固定幼苗,怎么调配营养液。赵有财蹲在地头,突然扯着嗓子喊:“明娃子,你这手法不对!我年轻时种过果树,得这么弄!”
李明小跑过去,发现老人说的确实有道理。他当场修改了技术方案,还让赵有财给大家做示范。老人得意得胡子都翘了起来,干起活来比小伙子还利索。
那天收工后,李明在新建的育苗棚里记录生长数据。月光透过塑料薄膜洒在本子上,他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。出门一看,十几个村民正蹑手蹑脚地往地里撒着什么。
“你们这是?” “嘘——“翠花压低声音,“这是俺们从山上挖的腐殖土,王叔说能让苗子长得更壮实。” 黑暗中,不知谁塞给他一个烤红薯:“明哥,趁热吃。”
李明咬了口甜糯的红薯,望着月光下忙碌的身影。夜风送来泥土的芬芳,他仿佛已经看见了挂满枝头的果实,和村民们脸上丰收的笑容。 ——第三章 丰收的喜悦
清晨的阳光洒在果园里,李明蹲下身,轻轻抚摸着枝头上沉甸甸的苹果。这是他回村的第二年,也是第一批水果即将上市的日子。
“小李!“王婶的大嗓门从远处传来,“你快来看看,咱们的梨子长得可好了!”
李明快步走过去,只见王婶家果园里的梨树挂满了金黄的果实,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。他小心翼翼地摘下一个,轻轻一掰,清甜的汁水立刻溢了出来。
“真甜!“李明眼睛一亮,“王婶,您这梨子比去年城里超市卖的那些还要好!”
王婶笑得合不拢嘴:“都是你教得好啊!要不是你教我们科学种植,还联系了城里的收购商,我们哪能种出这么好的果子。”
正说着,村里的广播突然响起:“各位村民注意了,收购商的车已经到村口了,请带着水果到村委会集合!”
整个村子顿时热闹起来。村民们推着小车,挑着担子,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。李明站在村委会门口,看着大家陆续赶来,心里涌起一股暖流。
“李经理!“收购商张总热情地迎上来,“这次的水果样品我尝过了,品质非常好!”
李明笑着握住他的手:“这都多亏了乡亲们的辛勤劳动。”
称重、验货、结算,一切进行得井然有序。当会计把一沓沓现金发到村民手中时,不少人激动得手都在发抖。
“老李头,你家这次卖了三千多块呢!“会计大声报数。
老李头颤抖着接过钱,眼眶都红了:“我种了一辈子地,从没见过这么多钱啊!”
傍晚,村委会前的空地上支起了几张桌子。李明自掏腰包买了几只鸡,王婶贡献了自家酿的米酒,大家热热闹闹地办起了庆功宴。
“来,咱们敬小李一杯!“村长举起酒杯,“要不是他,咱们村现在还在种那几亩薄田呢!”
“敬小李!“村民们纷纷举杯。
李明不好意思地站起来:“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。我答应过要带大家过上好日子,这才刚起步呢!”
酒过三巡,村民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明年的计划。
“我家想再承包两亩地种苹果!” “我儿子说想回来帮忙,在城里打工哪有在家种水果挣得多!” “小李,你说咱们要不要搞个合作社?”
李明认真听着每个人的建议,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。月光下,他看到村民们脸上久违的笑容,心里充满了成就感。
第二天一早,李明就被敲门声吵醒。开门一看,王婶带着几个妇女站在门外,手里还提着篮子。
“小李啊,这是自家做的点心,你尝尝。“王婶不由分说地把篮子塞进李明手里,“你为了村里的事这么辛苦,都瘦了。”
其他妇女也纷纷递上自家的土特产,有腌菜、鸡蛋、新摘的蔬菜…李明推辞不过,只好一一收下。
走在村里的小路上,不断有村民热情地打招呼。孩子们看见他就喊"李叔叔好”,老人们拉着他问东问西。李明感觉自己真的成了这个村子的一份子。
村委会的黑板前围满了人,原来是在公布这次水果销售的具体情况。李明特意把每户的产量、单价、总收入都写得清清楚楚。
“看看人家小李,做事多敞亮!“老张头指着黑板对孙子说,“你以后也要做这样有出息的人!”
晚上,李明在灯下计算着下一季的种植计划。手机突然响起,是城里的老同学打来的。
“听说你在农村混得风生水起啊!“同学半开玩笑地说,“现在全村人都把你当救星了吧?”
李明望着窗外静谧的村庄,轻声说:“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。看到乡亲们过上好日子,比什么都值得。”
挂断电话,他继续伏案工作。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,照亮了他面前那张全村果园分布图。一个个标记点连成片,就像点点星火,终将燎原。 ——第四章
秋收的季节到了,果园里的苹果挂满枝头,红彤彤的一片。李明站在村口的小卖部门前,看着满载水果的货车缓缓驶出村子,心里盘算着这批货能给大家带来多少收益。
“哎,你们听说了吗?“王婶的大嗓门从隔壁院子里传来,“城里苹果都卖到八块钱一斤了,可李明给咱们的收购价才三块五!”
正在挑水的张叔停下脚步:“真的假的?差这么多?”
“那还能有假?“王婶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,“我侄子在城里超市上班,亲眼看见的。李明这小子,心黑着呢!”
李明站在墙外,手里的账本"啪"地掉在地上。他弯腰去捡时,听见院子里传来更多议论声。
“我就说嘛,城里人哪会这么好心回来帮咱们?” “可不是,人家大学生,脑子灵光着呢!” “咱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果子,钱都让他一个人赚了…”
李明攥紧拳头,指甲深深掐进掌心。他深吸一口气,转身走向村委会办公室,脚步比平时沉重了许多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李明明显感觉到村民们的态度变了。以前大家见到他都会热情地打招呼,现在却总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,等他走远后才开始窃窃私语。去果园检查时,工人们也不像从前那样主动汇报情况,而是用怀疑的眼神打量他。
这天傍晚,李明正在整理订单,老支书推门进来,脸色凝重。
“小李啊,村里有些话传得不太好听…“老支书欲言又止。
李明苦笑:“我都听到了。老支书,您信我吗?”
老支书叹了口气:“我要是怀疑你,就不会来找你了。但这事你得想办法解决,谣言越传越离谱,再这样下去…”
李明点点头,第二天一早就在村委会门口贴出了详细的收购价格表,还附上了城里几家超市的零售价截图。可来看的人寥寥无几,偶尔有村民经过,也只是匆匆瞥一眼就离开。
“明哥,你别往心里去。“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小王安慰道,“大家就是一时被蒙蔽了。”
李明摇摇头:“不怪他们。以前村里来过几个收购商,确实坑过大家。我只是没想到…”
正说着,李明的手机响了。是城里的大客户打来的,说今天收到的苹果里混进了不少烂果,要取消后续订单。李明脸色骤变,这批货是他亲自监督装箱的,怎么可能有问题?
他立刻驱车赶往仓库,发现几箱被故意破坏的水果。箱底的好果子被人换成了烂果,还有人在包装上做了手脚。仓库管理员支支吾吾,最后才说是几个村民昨晚来过,说是"检查质量”。
回村的路上,李明把车停在路边,望着远处连绵的果园。夕阳把果树染成金色,这本该是最美的景色,此刻却让他眼眶发热。一年来的心血,难道就要这样付诸东流?
远处,放羊的李大爷慢悠悠地走过来,看见李明坐在路边,便蹲下来掏出旱烟袋。
“小李啊,“李大爷吐着烟圈,“听说过’瓜田李下’的故事吗?”
李明摇摇头。
“古时候有个人在瓜田里系鞋带,被人怀疑偷瓜;在李树下扶正帽子,又被怀疑摘李子。“李大爷眯着眼睛说,“你现在啊,就像那个系鞋带的人。”
李明心头一震。
“清者自清,这话没错。“李大爷敲了敲烟袋,“但光自己清楚不够,得让所有人都看清楚才行。”
夜幕降临,李明办公室的灯一直亮到深夜。他翻看着这一年来所有的账本、合同和收支记录,一个计划在脑海中逐渐成形。 ——第五章 流言蜚语
李明蹲在果园里检查葡萄长势时,听见身后传来窸窸窣窣的议论声。
“听说城里来的那个李老板,一斤葡萄转手就赚我们三块钱差价……”
“可不是嘛,我侄子说在省城超市看见咱们的葡萄,标价是收购价的两倍还多。”
李明的手指僵在半空,葡萄叶上的露水滴在他手背上,凉得刺骨。他缓缓站起身,拍了拍裤腿上的泥土,转身时那几个村民立刻噤声,装作在专心干活。
回村的路上,李明发现原本热情的招呼声不见了。迎面走来的王婶低着头快步走过,连眼神都没给他一个。村口小卖部门口闲聊的人群,在他经过时突然安静下来。
“大家听我说!“李明站在村委会门口,用力敲了敲铁盆,“关于收购价格的事,我想做个说明……”
稀稀拉拉来了十几个人,大多站在远处观望。李明拿出账本和销售单据,详细解释每一笔开支和利润分配。说到口干舌燥时,他发现大多数人都在低头玩手机,根本没在听。
“李老板,你说没赚差价,那你的新车哪来的?“人群后面突然传来一声质问。
李明愣住了:“那是我用城市工作的积蓄……”
“得了吧!“张老四打断他,“我儿子在城里打听过了,你这车全款要二十多万!”
议论声顿时大了起来。李明还想解释,人群却已经三三两两散开。他站在原地,手里攥着的账本被汗水浸湿了一角。
第二天清晨,李明发现果园门口被人用红漆写了"骗子"两个大字。他默默提来水桶,用力擦洗着粗糙的水泥墙面,油漆却顽固地渗进了缝隙里。
“小李啊。“老支书拄着拐杖走过来,“别擦了,越擦越花。”
李明把抹布扔进水桶,溅起的水花打湿了他的裤脚:“叔,我真没赚黑心钱。”
“我知道。“老支书叹了口气,“但你得明白,村里人穷怕了。看见你过得比他们好,心里就不平衡。”
李明蹲在地上,突然觉得特别累。他想起在城里工作时,虽然收入高,但每天挤地铁、吃外卖的日子。现在回到家乡,却连最基本的信任都得不到。
傍晚收工时分,李明特意等在村口。看见刘大嫂挑着空筐回来,他赶紧上前帮忙:“嫂子,今天卖得怎么样?”
刘大嫂把扁担往旁边一躲:“不劳李老板费心。“她快步走开,又回头补了一句,“明天开始我们自己找销路。”
李明站在原地,看着晚霞把刘大嫂的背影拉得很长很长。他摸出手机,翻到前上司发来的工作邀请,手指在"接受"按钮上方悬停了很久。
夜里下起了小雨。李明躺在床上,听见雨滴敲打铁皮屋顶的声音。手机突然震动,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:“李老板,明天早上别去仓库。”
他立刻回拨过去,对方却已关机。李明辗转反侧到凌晨,终于迷迷糊糊睡去,梦里全是村民们冷漠的眼神和指指点点的背影。 ——第6章
夏日的阳光炙烤着李家村,李明站在果园里,看着枝头沉甸甸的果子,心里却沉甸甸的。最近几天,他明显感觉到村民们的态度变了。
“明子,这批果子什么时候运出去啊?“老张头走过来,语气里带着明显的疏远。
李明擦了擦额头的汗:“后天运输队就来,这次能卖个好价钱…”
“哼,能卖多少钱还不是你说了算。“老张头打断他的话,转身就走。
李明张了张嘴,最终什么也没说。这样的对话最近越来越频繁,他隐约听说村里有人在传他从中赚取高额差价。
第二天清晨,李明照例去检查即将采摘的果园,却发现几棵最好的果树被人恶意砍断了枝条。他的心猛地一沉,快步走向其他果园,又发现几处类似的破坏。
“这是谁干的?“他蹲下身,摸着断口处新鲜的汁液,手指微微发抖。
“李总,不好了!“运输队的小王气喘吁吁地跑来,“村口有人拦着不让装车,说是不卖了!”
李明赶到村口时,二十多个村民堵在运输车前,领头的正是村里有名的"大嘴巴"王婶。
“李明,今天必须把账算清楚!“王婶叉着腰,“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果子,凭什么你说卖多少就卖多少?”
“王婶,账目我都记着呢…“李明掏出随身携带的账本。
“谁信你那本子!“人群中有人喊道,“城里人都精明着呢,谁知道你有没有做手脚!”
李明感觉喉咙发紧:“大家可以派代表跟我去城里看销售记录…”
“少来这套!“王婶打断他,“从今天起,我们自己卖!不用你经手了!”
运输队的司机不耐烦地按着喇叭:“到底装不装车?不装我走了!”
“不装!“村民们异口同声。
李明看着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,突然觉得无比疲惫。他默默转身,走向村委会。身后传来王婶得意的声音:“看吧,心虚了!”
接下来的日子,李明发现自己的处境越来越艰难。去果园时,村民们会故意避开他;去村委会,门锁被人换了;甚至连从小看着他长大的李大爷,见了他也只是摇摇头走开。
最严重的是第三天夜里,李明被一阵嘈杂声惊醒。他冲出屋子,看到运输车旁人影晃动。等他赶到时,只看到几个黑影消失在夜色中,而车上的几十箱水果被掀翻在地,踩得稀烂。
“为什么…“李明蹲在地上,捡起一颗被踩烂的桃子,汁水顺着指缝流下,像无声的眼泪。
天亮后,村委会门前贴出了一张联名信,要求解除与李明的合作协议,由村民自行销售水果。几乎每家每户都按了手印,包括那些曾经最支持他的人。
李明站在告示前,感觉胸口堵得慌。他掏出手机,翻出城里公司老板发来的信息:“小李,随时欢迎你回来,职位给你留着呢。”
也许,是时候放弃了?
就在这时,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拍了拍他的肩膀。李明回头,看见村里最年长的赵爷爷站在身后,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着智慧的光。
“明娃子,“赵爷爷的声音很轻,“你知道为什么大家会这样吗?”
李明摇摇头,嗓子发紧。
“因为穷怕了。“赵爷爷叹了口气,“穷日子过久了,突然看见点希望,反而更怕失去。他们不是针对你,是不敢相信真的能过上好日子。”
老人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李明头上。他想起刚回村时,村民们围着他问东问西的期待眼神;想起第一次分红时,王婶捧着钱哭出来的样子;想起孩子们第一次穿上新衣服时的笑脸…
“我明白了,赵爷爷。“李明深吸一口气,眼神重新变得坚定。
当天下午,村委会的大喇叭突然响起:“全体村民注意,今晚七点,村委会开会,公开所有账目和销售记录,欢迎大家监督。”
这个通知像一块石头,砸进了李家村平静的水面。 ——第七章
李明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,望着远处被村民故意损坏的运输车,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。初冬的风刮得脸生疼,却比不上村民冷漠眼神带来的刺痛。
“李总,今天又有三户说要退出合作社。“会计小王递过来一份名单,声音压得很低。
李明接过名单,手指微微发抖。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七户了,合作社眼看就要分崩离析。他想起前天去张婶家收水果时,对方直接把门摔在他脸上的情景。
“我知道了,你先回去吧。“李明勉强挤出一个笑容。
回到租住的小院,李明瘫坐在椅子上,桌上的账本摊开着,记录着这一年来的每一笔收支。他盯着"村民分红"那一栏的数字,喉咙发紧。明明自己一分钱差价都没赚,还倒贴了运输和包装费用,怎么就落得这个下场?
手机突然震动起来,是城里猎头打来的电话。“李明啊,上次说的总监职位还给你留着呢,年薪翻倍,考虑得怎么样了?”
李明握着手机,久久没有说话。也许,是时候放弃了?
第二天清晨,李明顶着黑眼圈来到村委会,准备宣布解散合作社的决定。推开门的瞬间,他愣住了——会议室里空无一人,只有村东头的赵大爷坐在角落里抽着旱烟。
“来了?“赵大爷头也不抬,“坐。”
李明机械地坐下,双手不自觉地搓着膝盖。
“听说你要走?“赵大爷终于抬起头,浑浊的眼睛里闪着精光。
李明苦笑:“赵大爷,您也看到了,我……”
“我看到了什么?“赵大爷突然提高音量,“就看到你个怂包要当逃兵!”
李明被这突如其来的责骂震住了。
赵大爷猛吸一口烟,缓缓吐出一个烟圈:“三十年前,我也像你这样,带着全村人种药材。后来有人眼红,说我贪污,半夜往我家扔石头。”
李明惊讶地抬头,他从没听赵大爷提起过这段往事。
“我当时一走了之,“赵大爷的声音低了下来,“结果呢?村里再没人敢牵头做事,穷了整整一代人。“他用力敲了敲烟袋,“你以为你是在为自己干?你是在为全村的后生们开路啊!”
李明感觉胸口被重重撞了一下。
“账本带来了吗?“赵大爷突然问。
李明连忙从包里掏出账本。赵大爷戴上老花镜,一页页翻看,最后停在分红明细那页。
“明天开大会,“赵大爷把账本拍在桌上,“把这上面的数字,一笔一笔念给所有人听。”
“可是……”
“没有可是!“赵大爷站起身,“你以为躲起来就是高尚?错了!把事情摊开来说清楚,才是对乡亲们最大的尊重。”
李明望着赵大爷佝偻的背影,突然觉得眼眶发热。他翻开账本,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数字,一个决定在心中慢慢成形。
当天晚上,李明熬夜制作了一份详细的收支报表。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,他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,仿佛要把这一年来的委屈和坚持都写进去。
“再试一次。“他对着空荡荡的房间说,声音很轻,却异常坚定。 ——第8章
李明站在村委会门前的老槐树下,望着空荡荡的广场。一个月前,这里还是村民们争相与他商讨水果销路的热闹场所,现在却连个影子都看不见。
“小李啊,别站着了,进屋喝口水吧。“老支书拄着拐杖从办公室走出来,皱纹里藏着担忧。
李明摇摇头,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厚厚的账本:“支书,我想好了,今天就把所有账目公开。”
老支书眯起眼睛:“你可想清楚了?这一公开,可就…”
“我没什么好隐瞒的。“李明翻开账本,手指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,“每一笔进账、每一分开销,都清清楚楚记在这里。”
正说着,远处传来一阵嘈杂声。原来是王婶带着几个妇女路过,看见李明,立刻压低了声音快步走开。
“王婶!“李明突然高声喊道,“今天下午两点,我在村委会公开所有账目,请您一定来看看!”
王婶愣了一下,支支吾吾地应了声,拉着其他人快步离开了。
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村里传开。下午一点半,村委会门口就聚起了三三两两的村民。有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态,有人则是真心想知道真相。
两点整,李明抱着一摞账本走到院子中央临时搭建的台子上。他深吸一口气,目光扫过台下或怀疑或好奇的面孔。
“各位乡亲,今天我把这一年多来的所有账目都带来了。“李明的声音有些发颤,但很快稳定下来,“从第一笔订单开始,每一分钱的去向,大家都可以查。”
他从包里取出一个投影仪,将账本内容投射在临时支起的白布上。村民们不自觉地往前凑了凑,眼睛紧盯着那些数字。
“这是去年十月的第一笔订单。“李明指着屏幕,“收购价是每斤3.2元,我卖出去是3.5元,扣除运输和包装成本,实际利润是每斤0.18元。”
台下开始窃窃私语。老会计张叔推了推老花镜,突然站起来:“等等,小李,这运输费怎么才这么点?我记得去年油价涨了不少啊。”
李明笑了笑,翻到另一页:“张叔问得好。因为前三个月我都是用自己的车免费运输的,这部分成本没算进去。”
人群中发出一阵低呼。王婶忍不住问:“那…那你图啥啊?”
李明沉默了片刻:“我就是想帮大家把水果卖出去。开始没想那么多。”
他继续往下翻,一笔一笔地解释。渐渐地,村民们的表情从怀疑变成了惊讶,又从惊讶变成了羞愧。
“这个月的水果款…“李明突然停住了,声音有些哽咽,“其实…我垫了八千多块钱。因为批发商那边出了点问题,我怕耽误大家拿钱…”
台下突然安静得可怕。老支书颤巍巍地站起来,走到李明身边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孩子,你怎么不早说…”
就在这时,人群后方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:“都让让!“只见赵大伯扛着一个麻袋挤到前面,砰地一声把麻袋放在地上。
“小李啊,“赵大伯红着脸说,“这是我家今年新收的花生,不值几个钱,但你得收下。我…我前两天还跟人说你坏话来着…”
像是打开了闸门,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来。有人带来鸡蛋,有人提着自家酿的米酒,还有人直接掏出皱巴巴的钞票。
李明慌忙摆手:“不用这样,真的不用…”
“拿着吧。“老支书按住他的手,“这是大家的心意。你为我们做了这么多,我们却…“老人说不下去了,用手背擦了擦眼角。
夕阳西下,村委会的院子里却比往日任何时候都要热闹。账本还摊在桌上,不时有村民过来翻看,但眼神里已经没有了怀疑,只剩下敬佩和歉意。
李明站在一旁,看着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来年的种植计划,嘴角不自觉地扬起。他知道,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。
远处,几个年轻人正围着投影仪研究销售数据,不时发出惊叹声。其中一个突然抬头喊道:“李哥!明年咱们试试电商怎么样?我看城里人都爱在网上买水果!”
李明笑着点点头,心里涌起一股暖流。信任就像春天的种子,一旦种下,终会生根发芽。 ——第九章:真相大白
村委会的院子里挤满了人,连院墙外都站满了村民。李明站在一张木桌前,面前摊开的账本在阳光下泛着微黄的光。他的手有些发抖,不是因为害怕,而是因为激动。
“各位叔伯婶婶,“李明清了清嗓子,声音有些沙哑,“这是过去一年来所有的收支明细,每一笔都记录在这里。”
人群里传来窃窃私语。王婶挤到最前面,眯着眼睛盯着账本:“小李啊,你说你没赚我们的钱,那这运输费、包装费都是哪来的?”
李明翻开账本的一页,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:“这些费用我都记在这里。刚开始三个月,我确实垫付了八千多块钱。后来生意稳定了,我就把这些钱从利润里扣回来了。”
“那也不对啊,“村里的会计老张推了推眼镜,“按照市场价,你至少能赚两成的差价。”
李明苦笑了一下,从包里拿出一个破旧的小本子:“这是我记的私人账本。去年冬天大雪封路,为了保住订单,我雇了四辆铲车开路,花了六千多;上个月有批水果在路上坏了,我赔了客户一万二,这些都没从大家的收入里扣。”
院子里突然安静下来。李明的母亲站在人群后面,偷偷抹着眼泪。
“还有,“李明继续说道,“上季度我联系的那个大客户,其实压价压得很厉害。为了不让大家吃亏,我自己贴了五千多补差价。”
王婶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。她想起上个月还当着全村人的面说李明"黑了心肝”,现在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老支书颤巍巍地走上前,拍了拍李明的肩膀:“孩子,是我们错怪你了。“他转身对村民们说,“我提议,从今天起,村里成立监督小组,每月查一次账,大家说好不好?”
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。曾经带头闹事的赵大柱挤到前面,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:“明子,哥对不起你!上个月那车水果是我故意……”
李明赶紧扶起他:“大柱哥,过去的事不提了。咱们以后一起把生意做好,让村里人都过上好日子。”
当天晚上,村委会灯火通明。李明和村民们一起重新制定了合作协议,明确了利润分配和监督机制。王婶端来一锅热腾腾的鸡汤,非要看着李明喝完;赵大柱拍着胸脯保证以后运输的活儿他全包了;就连一向吝啬的李老汉也偷偷塞给李明一个红包,说是补偿他之前的损失。
月光下,李明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,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。他知道,最难走的路已经过去了。明天一早,又会有新的订单,新的希望。这一次,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
[字数:1200字] ——第10章 金色的秋天
金秋十月,山里的果树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。李明站在村口的山坡上,望着漫山遍野红彤彤的苹果,嘴角不自觉地上扬。三年前他刚回来时,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山地。
“李总,省城来的大客户到了!“王婶的小孙子跑过来报信。这孩子现在在村里新建的小学读书,成绩总是名列前茅。
李明快步走向村口的接待中心。这座两层小楼是去年新建的,一楼是产品展示区,二楼是会议室和办公室。门口停着三辆黑色轿车,几个穿着讲究的城里人正在品尝村民们端来的新鲜水果。
“张总,欢迎欢迎!“李明热情地迎上去握手。
“李总啊,你们村的水果品质越来越好了!“张总拍了拍李明的肩膀,“这次我们想签个长期合同,把你们的水果卖到全国连锁超市去。”
会议室里,村民们坐得满满当当。李明把合同条款一条条解释给大家听,每说到关键处,就会停下来征求大家的意见。老会计王叔戴着老花镜,仔细核对着合同上的数字。
“我算过了,按这个价格,每家每户今年能多收入两万块。“王叔抬起头,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。
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。李大娘抹着眼泪说:“我家那口子在的时候,一年到头也攒不下五千块钱。现在好了,孙子能上大学了。”
签完合同,李明带着客户参观果园。路上遇到正在给果树施肥的老刘,他骄傲地介绍:“这是我们村的技术能手,现在每个月拿工资教大家种植技术。”
傍晚时分,村里新建的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。今天是季度分红的日子,村委会门口排起了长队。会计挨个喊着名字,村民们喜笑颜开地按手印领钱。
“李明啊,过来一下。“老支书在祠堂门口招手。祠堂现在改造成了村史馆,墙上挂着村里这些年的发展历程照片。老支书指着最新添上去的一张合影说:“这是上个月县里来调研时拍的,我想着该换你当村支书了。”
李明连忙摆手:“使不得使不得,我还年轻,需要您多指点。”
“你这孩子…“老支书笑着摇头,“对了,你妈跟我说,你是不是该考虑个人问题了?村小学新来的那个女老师我看着不错…”
李明耳根一热,正好手机响了,是县里通知明天去参加扶贫表彰大会。
夜幕降临,家家户户亮起了灯。李明站在新修的水泥路上,望着这个焕然一新的村庄。三年前破旧的土房都变成了整齐的小楼,村口立着"水果产业示范村"的牌子。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,他们正在新建的篮球场上玩耍。
“明哥!“小芳跑过来,手里捧着一篮刚摘的苹果,“尝尝,新品种,甜着呢!”
李明咬了一口,汁水在嘴里迸开,甜到了心里。他想起那个被全村人误解的雨夜,想起老会计偷偷塞给他的那本账本,想起决定公开一切时忐忑的心情。
现在,账本就挂在村委会的墙上,谁都可以随时查看。村里的合作社有了正式的监事会,重大决策都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。上个月,他们还在县城开了第一家品牌直营店。
回到家里,母亲正在收拾行李。明天她要去省城参加孙子的家长会——弟弟的孩子今年考上了重点高中。桌上摆着热腾腾的饭菜,父亲的照片挂在墙上,笑容依旧。
“妈,我打算把技术推广到隔壁几个村去。“李明边吃边说。
“好啊,你爸要是知道…“母亲的声音有些哽咽,“他一定为你骄傲。”
夜深了,李明打开电脑,查看明天要汇报的数据。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,窗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,整个村庄沉浸在丰收的宁静中。他知道,这一切才刚刚开始。